預約

胃不舒服,別忍!接受胃鏡檢查,讓健康不再“胃”懼!


▎早期發現胃癌對患者的生存率及治療成效十分重要。
胃癌是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國家癌症中心最新資料顯示,胃癌在我國新發癌症病例中位居第五。更為嚴峻的是,我國近一半胃癌患者確診時已為晚期,5年生存率僅有35%—40%,顯著低於日韓等國家。
胃癌患者的生存時間與其臨床診斷的早晚密切相關。由於胃癌早期症狀不明顯,多數患者在確診時已處於中晚期。即使這些患者接受手術治療,其5年生存率依然相對較低。因此,早期發現胃癌對患者的生存率及治療成效至關重要。目前,胃內窺鏡檢查是最常用的胃癌檢查手段之一,其準確性及可靠性得到了廣泛認可。

為何要接受胃內窺鏡檢查?

胃內窺鏡是一種通過可屈曲的內窺鏡從口部進入食道、胃及十二指腸進行檢查及治療的的手段,它能夠直觀地觀察到上消化道內的病變情況,同時抽取組織樣本作化驗及診斷,從而有效排除其他潛在的胃部疾病,如胃炎、胃潰瘍、胃癌或受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等。這一檢查方法具備高度的準確性,有助於及時發現並治療早期胃癌,從而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當前,香港大部分日間醫療中心均可提供日間胃內窺鏡檢查服務,其中香港專科日間醫療中心以其專業、高效及便捷的日間醫療服務聞名遐邇,其可提供腸胃內窺鏡檢查、胃瘜肉切除及其他日間手術服務。此外,香港專科還可提供幽門螺旋桿菌抗藥性測試、食道靜脈結紮術等胃內窺鏡檢查配套服務。
實際上,並非所有人群都需要進行胃內窺鏡檢查。然而,但鑒於早期胃癌難以察覺,持續性胃痛及胃部不適應作為考慮進行胃鏡檢查的指征。若出現以下一至兩種狀況,則應儘早安排胃內窺鏡檢查:

 40歲以上

 吞咽困難

 胃痛、胃氣脹、消化不良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

 復發性的上腹部疼痛

 胃食道逆流性疾病(胃酸倒流)

 消化性潰瘍

 上消化道出血(排出黑色柏油糞便)

 疑似消化道癌症

 胃癌高危人群(如有家族胃癌史,吸煙酗酒,過多攝入高鹽、醃制食品等)

對於40歲以上人群,即便無明顯症狀,亦建議進行胃鏡檢查。特別是那些伴有慢性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或曾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史的患者,更應遵照醫囑,定期進行複查。

照胃鏡前後有哪些注意事項?

儘管胃鏡檢查屬於入侵性檢查,但其過程通常是十分安全的。若患者為長期病患者,如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瓣膜性心臟病或需長期服用特定藥物等,務必在檢查前通知醫生,以便醫生全面瞭解患者的身體狀況,進而判斷是否適宜進行胃鏡檢查。在進行胃內窺鏡檢查前,應注意以下準備事項:

1、諮詢醫生:鑒於胃內窺鏡屬於侵入性檢查,進行檢查前應諮詢專科醫生意見,以確保檢查的必要性及可行性,並瞭解相關醫療及麻醉風險。

2、飲食調整:檢查前需遵循特定的飲食限制。一般而言,檢查前6至8小時禁食固體食物,檢查前2至4小時前停止飲用透明液體,具體依據醫護人員指導執行。

3、藥物管理:告知醫生當前用藥情況,部分藥物如抗凝劑、補血劑、鐵劑及阿司匹林等,在檢查前可能需暫時停用。

4、安排陪護:由於檢查過程中使用了麻醉,患者或會感到疲勞和嗜睡,建議安排家人或朋友陪同檢查,並確保安全護送回家。

接受胃內窺鏡檢查後,部分患者可能會在一段時間內出現輕微氣脹及疲勞的狀況。但此類症狀往往就是短暫的,通常於檢查次日便逐漸減退。另外,在檢查過程中,若醫生抽取少量組織樣本供化驗之用,則有機會引起輕度的術後腹部不適。

哪些人不適宜接受胃鏡檢查?

一般情況下,胃內窺鏡檢查作為一種常見的醫學診斷手段,適用于廣大人群。然而,儘管其適用性廣泛,但處於某些特定情境或身體條件下的患者,可能不適宜接受胃內窺鏡檢查,例如:

1、嚴重心臟疾病:胃鏡檢查需使用麻醉藥物或鎮靜劑,有可能會對心臟較弱的患者產生不良影響。

2、呼吸系統疾病:如罹患嚴重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或哮喘,檢查過程中有可能導致呼吸困難。

3、凝血功能問題:部分存在凝血功能障礙或當前正在服用抗凝血藥物的患者或不宜進行胃內窺鏡檢查,可能增加出血風險。

4、孕期女性:一般而言,女性懷孕期間不宜接受胃鏡檢查,除非經由醫生評估,確認存在明確的檢查必要性。

5、過敏反應:對於某些人群來說,麻醉藥物或鎮靜劑可能導致過敏反應。

上述列舉的是一些潛在的禁忌狀況,但具體是否適宜進行胃鏡和腸鏡檢查應由醫生根據個人情況進行評估。針對不宜進行胃內窺鏡檢查的人群,醫生可能會建議如血液檢查、影像檢查、上消化道鋇劑造影等替代檢查方案。至於具體採用胃鏡檢查還是其他替代方法,實際將由醫生依據患者的身體情況而決定。因此,如有任何身體問題,應在檢查前如實告知醫生。

針對胃癌,早期篩查是扭轉預後的關鍵。無論是高危人群的定期篩查,抑或是有症狀患者的及時診斷,都為患者生命構築起一道堅固的防線。

胃癌防治,始於胃內窺鏡檢查。早發現、早干預,讓健康不再“胃”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