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氣養生:調肝健脾、行氣化濕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是春季的第五個節氣,也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一個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節氣。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5度,北半球日照時間增多、太陽高度角增大,氣溫變暖,降雨增多。
清明節來源
寒食節被定為清明節之前一日,關於它的起源學界並沒有明確說法。不過在這一天,人們要禁煙火,吃冷食,並有祭掃、踏青、秋千、蹴鞠等風俗。
因為寒食節與清明節相近,在唐朝,創造性地實行了雙節同慶。唐玄宗時還有“寒食通清明四日”的規定,到了中唐大歷年間,休假五日。唐宋以後,上巳、寒食與清明慢慢地合而為一了,上巳的踏青遊園和寒食的祭掃便都附加到了清明這天。
清明前後很多地方都會以不同的形式緬懷先人。高菊澗《清明》詩雲:“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血淚染成紅杜鵑。
”清明三候
我國農曆把一年分為四個季節、二十四個節氣和七十二候。五日為一侯,三侯為一氣,六氣為一時,四時為一年。
清明初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
即是說,清明節氣之後五日,陽氣逐漸升發,白桐花開始綻放;再五日,田野裡地下的田鼠像鵪鶉似的,開始在田地裡奔競覓食;又五日,雨後的天空則常常可以見到彩虹,這是因為陰陽之氣交會,陽光從薄薄的雲層或雨霧中穿出而形成的。
清明相關民俗
清明節氣除了講究祭祖掃墓、禁火寒食外,還有踏青、郊遊、蕩秋千、踢足球、放風箏、插柳、拔河等一系列民俗活動。
清明相關風俗其實也跟中醫養生密切相關。因為清明時節,天氣明朗,草木萌發,桃李初綻,一派萬物欣榮、清潔明淨的美好風光代替了草木枯黃、滿目蕭條的寒冬景象,正是人體肌膚腠理得以舒展、五臟六腑因內外清氣得以潤濡的時候。
此時積極參加戶外活動,多曬曬太陽,活動筋骨,呼吸新鮮空氣,有助於順應春氣,扶助正氣,升發陽氣,為被緬懷故人的傷感情懷籠罩著的清明時節增添一份賞春的輕快氣氛,以調節心情,舒暢情志,保證積極愉悅的生活態度。
祭拜與掃墓
掃墓,原本是清明的前一天(或前三天)寒食的習俗,唐代以來逐漸合併于清明,才成了清明節的習俗,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
踏青/行清
踏青又叫探春、尋春、郊遊,就是腳踏青草,在郊野遊玩,觀賞春色。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行清與踏青有所不同,行清是一族人一起約定一天掃墓,這個習俗大多數見於廣東地區。
吃清明粄
清明粄屬於藥膳一類,是由各種可供食用的青草藥製作成的,常見的草藥有艾葉、雞矢藤、麻葉等,主要見於廣東的客家風俗文化。
蕩秋千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的習俗。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蕩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仍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放風箏
高鼎的《村居》:“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指出清明時節風大,適宜放風箏。放風箏作為清明習俗之一,流傳已久。古時也把清明節稱為“風箏節”。所以放風箏是比較合適的戶外活動。
每逢清明,人們不僅白天放風箏,夜間也放。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後,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蹴鞠
蹴鞠即現在的踢足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清明氣溫明顯回暖,此時,也是增加運動量的大好時機。此時,不但是踢足球,其他運動如籃球、羽毛球、跑步、體操等均是良好的運動方式。運動量增大,有助於促進氣血的運行,使人精力充沛。
吃冷食
清明節又稱為寒食節,至今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慣,例如山東泰安吃冷煎餅卷生苦菜,吃了眼睛明亮。其他地方如萊陽、招遠、長島等地也有清明吃冷食的習俗。
從養生的角度看,清明吃冷食對於調節身體的陰陽平衡有幫助。由於陽氣不斷升發,到清明節氣容易出現肝氣偏旺而陰氣不足的情況,屬於陰虛體質的人群特別容易出現頭痛、眩暈、視物模糊等不適。
此時寒食有助於防止肝氣升發太過而導致頭暈、頭痛、視物模糊等不適。另一方面,由於過去一個冬天陽氣潛伏、進補等容易使身體有積熱,在陽氣升發過程中容易出現積熱上攻,引起口苦,心煩等不適,此時寒食,也有助於平調寒熱,消積熱。
清明節氣養生
清明節氣之後自然界陽氣逐漸旺盛,氣溫升高並且漸趨平穩,白天也越來越長,此時應適當早起,增加白天生活、工作、學習時間。清晨起床後,可著寬鬆衣服到柳絲吐綠的公園、河濱、岸邊觀賞綠色或鍛煉身體,最好不要懶床。
清明飲食 慎食“發物”
清明節後進入暮春,氣溫升高,人體因陽氣升動而向外疏發,體內外陰陽不平衡,人們氣血運行波動較大,故應慎食“發物”。如海鮮、羊肉、公雞、雞頭、鴨頭、雞脖、鴨脖、白酒等應不吃或少吃,以避免誘發舊病宿疾或過敏性疾病。
可適當食用一些如山藥、紅棗、枸杞子、豆製品、雞鴨魚肉等補血養肝,及韭菜、薺菜、菠菜、油菜、芥藍、芹菜等和中通腑的食物。
清明運動 和緩有趣味
清明之後天氣轉暖,春風和煦,適合以下三類運動:
★和緩運動型,如健走、慢跑等,且走且跑且停,時快時慢,這種快慢相間的運動可以穩定情緒、消除疲勞,改善心肺功能。
★休閒趣味型,如春遊賞花、放風箏、踢足球等,動靜結合,形神共養。
★保健養生型,如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易筋經等傳統健身術,可強健人體的精氣神,對中老年朋友更為適宜。
清明情志 適當宣洩
因清明祭祖掃墓的風俗,人們在此節氣裡多容易產生慎終追遠的感傷情懷,難免念物思人、悲傷落淚。但此時不要以“有淚輕彈”為羞恥。心理學研究表明,哭是一種排解不良情緒的有效辦法,可以釋放能量,調整機體平衡,緩解機體和心理的緊張,甚至還能減輕疼痛。
而在親人和摯友面前流淚和傾訴是真實情感的流露,既可促進親人間情感交流的同時,又有助於順應時節,抒發肝氣,開闊心境。所以無須掩飾,情到悲時,則適度宣洩,以調理情志。
此外,清明期間容易出現肝氣偏旺,精神調養上要保持心情舒暢開朗,切忌遇事著急,甚至動肝火。可以聽音樂、釣魚或春遊等豐富業餘生活,陶冶性情。
清明保健 注重調臟腑
清明節氣,北方春旱多風,氣溫較低,乍暖還寒,而南方則多雨,氣候陰冷而潮濕。為避免病邪纏人,大家不妨試試下面三個養生小妙招——調肝理脾除虛火。
艾草泡腳——除虛火
用艾葉水泡腳,能有效地去除體內虛火,可以緩解因肝腎陰虛導致的黑眼圈。此外,天天用熱水泡腳本來就有促進血液迴圈,趕走體內濕寒的功效,況且艾草還能通十二經絡,調理陰陽。
做法:取艾葉一小把,煮水後泡腳;或用純艾葉做成的清艾條取1/4,撕碎後放入泡腳桶裡,用滾開的水沖泡一會兒,等艾葉泡開後再兌入一些溫水泡腳,泡到全身微出汗。
一般連續泡數次,約2~3天后即可見效。同時要多喝溫開水,不吃寒涼的食物,注意休息。堅持一段時間後,由體內虛火引起的黑眼圈就會明顯好轉。
叩打膝關節——健脾
用雙手空掌有節奏地拍打膝關節兩側,力度由輕至重,叩至膝關節舒適發熱為佳。中醫認為,脾有運化水濕的功能,健脾有益於增強身體化濕能力。
擦胸抹肋——疏肝
用雙手掌循著兩側肋弓左右交替進行搓抹,搓至肋弓發熱舒暢為佳,不計次數。中醫認為,肝主疏泄,肝氣有舒展、升發的生理特性,關係著全身氣機的調節。
清明功法 “噓”字訣養肝
清明還適合常練“噓”字訣。
“噓”字功是護肝的重要方法之一,常練養肝“噓字功”,不僅可以養肝明目,對因肝鬱氣滯或肝陽上亢所致的目疾、頭痛等有一定療效。
噓字訣操作方法:唇齒微張,嘴角後引,口唇微微用力拉“扁”,槽牙上下平對而中間留有空隙,舌尖放平,舌體微微後縮,舌兩邊與槽牙之間也留有空隙。唇齒微張,發拼音“x”的聲音,這時的口型是噓字訣的基本口型,然後在此口型的基礎上,口角微微用力拉開,發“u”的聲音。
推薦食療方
做法:準備糯米粉和粳米粉,比例為1:1。將採摘來的艾葉清洗後搗爛,然後用搗爛後的艾草加入調好比例的糯米粉和粳米粉中拌勻揉搓,製成艾葉粑麵團。取一塊艾葉粑麵團,將豬肉製成的餡包入, 上鍋蒸熟便可以享用美味了。
艾葉草是一味中草藥,味苦辛,性溫,歸肝、脾、腎經,具有理氣血、溫經脈、逐寒濕、護肝利膽的功效。因此,在清明這個節氣,進食由艾葉草做成的食物可以有效的清熱解毒、消炎降燥並增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
桑菊薄荷飲
做法:取桑葉6克,菊花6克,薄荷3克,用三種藥材混合加適量水,可放少許冰糖,煮沸,代茶飲用。是清明時節,疏風清熱,清肝降火之佳品。
桑葉性味苦甘,有疏散風熱,平降肝陽之效;菊花性味苦甘,有平肝明目,清熱解毒之效;薄荷性味辛涼,歸肺、肝經,有散熱解毒之效。
藕汁白蘿蔔飲
做法:鮮藕100克,白蘿蔔100克,蜂蜜30毫升。選取鮮嫩的藕節,同白蘿蔔一併洗淨切碎,放入榨汁機榨汁,過濾後在汁中調入蜂蜜即可飲用。
藕汁白蘿蔔飲能夠涼血養陰,養肺潤腸。
砂仁鯽魚湯
做法:鮮鯽魚150克,砂仁3克,陳皮6克,生薑、蔥、精鹽各適量。將鮮鯽魚刮去鱗、鰓,剖腹去內臟,洗淨;將砂仁放入魚腹中,然後與陳皮共同放入砂鍋內,加適量水用大火燒開;放入生薑、蔥、精鹽,煮至湯濃味香即可。
砂仁鯽魚湯能醒脾、開胃、利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