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約

遇上「氣喘」不要慌,中醫中藥幫您忙


支氣管氣喘簡稱“氣喘”,是一種氣道慢性發炎疾病。這種慢性發炎會導致氣道高敏,引發典型的呼吸道症狀,包括喘息、氣急、胸悶和咳嗽等,多數患者超過1個症狀,尤其是成人患者。症狀常在夜間或早晨加重,多數可自行或經治療緩解。

根據臨床表現,氣喘可分為急性發作期、慢性持續期、臨床緩解期。對應中醫角度,其屬於「哮病」範疇,大體可分為寒哮、熱哮、風哮、虛哮、痰哮5類。
其中急性發作期較急,症狀重,咳喘明顯,需迅速控制症狀,臨床緩解期症狀平穩,類似虛哮,需綜合管理,減少發作次數。值得一提的是:「哮病」的中醫治法古已有之,包括內治法與外治法。

1、 標本兼治的內治法

針對不同的氣喘有不同的用藥方式~其中,寒哮多因寒痰伏肺、遇外感引發而致病,常用方劑有射乾麻黃湯、小青龍湯等。
熱哮多因子體陽盛、痰液從熱化而發病,常用方劑如定喘湯、越婢加半夏湯、宣白承氣湯等
風哮多因痰濁伏肺、風邪引觸而發,常用方劑為三拗湯、三子養親湯。虛哮常以肺、脾、腎三臟虛損為主,宜用平喘固本湯、理中湯。
此外,氣喘緩解期患者還可客製化個人化膏方,或服用依據中醫經典方、經驗方製成的丸劑、膠囊劑等。

2、「百花齊放」的外治法

若說中醫內治法治療氣喘是一枝獨秀,那外治法可謂百花齊放。常見的外治法有中藥穴位貼敷、中藥塌漬治療、針刺、雷火灸等。
其中,中藥穴位貼敷是目前應用廣泛的氣喘療法,一般選用溫通類中藥,如麻黃、白芥子、細辛、甘遂、延胡索、肉桂、乳香、沒藥等,製成粉末,用生薑汁、蜂蜜調成膏、捏丸,再用膠布固定在特定穴位。
通常選擇的穴位包括肺俞、脾俞、腎俞、膏肓、定喘、大椎、足三里等,其操作簡單,經濟實惠,一般無副作用。

除此之外,一些日常防治氣喘發作的注意事項和藥膳,氣喘患者可以學習掌握以備不時之需。

2、 隨身攜帶藥物防意外

眾所周知,氣喘患者在病情發作時非常難受,如果症狀無法緩解甚至持續加重,可能會危及生命。目前市面上有許多快速緩解症狀的吸入性藥物,建議氣喘病人遵醫囑購買並隨身攜帶。

若不依靠工具,運用中醫推拿手法——點揉法,點揉天突穴、肺俞穴、 大杼穴等,也可以有效地緩解氣喘症狀。


推薦藥膳
黃耆黨參粥

原料:黃耆40克,黨參30克,山藥30克,半夏10克,白糖10克,粳米150克。製作:將黃耆、黨參切成薄片,冷水浸泡半小時,與半夏同入砂鍋中煮沸,後文火煎成濃汁,取汁。再煎一次,去渣,二汁合併,再與粳米、山藥同煮為粥,後加入白糖,溫熱服食。

功效:健脾化痰,扶正平喘,適用於氣虛體質者(容易感冒,平常怕冷、怕風,手足冰冷,喜歡熱飲,容易疲倦,面色蒼白,頭暈目眩,兩眼乾澀,易腹瀉或大便軟,頻尿,尿色較淡,女性經量少顏色淡薄)。

萊菔子粳米粥
原料:萊菔子20克,粳米50

製作:萊菔子水煮過,取汁約100毫升,加入粳米,再加水350毫升左右,煮為稀粥,每日2次,溫熱服食。

功效:健脾消食,化痰平喘,適用於痰濕體質者(多體形肥胖、腹部肥滿鬆軟,臉部皮膚油脂較多,多汗且黏,胸悶,痰多。面色淡黃而暗,眼胞微浮,容易困倦,口黏膩或甜,身重不爽,喜食肥甘甜膩,小便不多或微混)。